隨著債權投資收益下降而風險增加、股票市場大幅波動、房地產面臨大力調控、海外投資受到外匯額度限制等因素的制約,財富應如何管理則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一份針對可投資產超過1千萬元人民幣的人群的調研報告顯示,在經濟轉型、增速放緩、新舊動力轉換的宏觀背景下,跨周期、主要投資新經濟的私募股權資產則受到高凈值人群的青睞。
私募有何魅力,竟引銀行放心托付14.3萬億委外資金?
這兩年,你可能已經發現,很多牛逼的人都“奔私”了。比如來自金融行業的“公募一哥”王亞偉、“基金一姐”王茹遠、投資大佬邱國鷺等等。
企業家“奔私”的代表有:打造了如家和攜程網兩家上市公司的沈南鵬、新東方的俞敏洪、著名投資人徐小平等等。實際上,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都成立了自己的私募基金。
而王思聰、歌手胡海泉、黃曉明、姚明等名人也都紛紛轉型,設立了自己的私募機構。
前段時間,私募圈都被“14.3萬億銀行資金要進入私募”的消息刷屏了,確實,一直以來風險偏好較低的銀行資金大多都投向了債市,而如今銀行委外資金卻開始將目標轉向私募機構了!
說到這里,很多人可能會問,什么是委外業務?
就是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委托基金、券商、信托和私募等公司來管理運作自己的自營資金或者理財資金。
根據銀行口徑統計,目前銀行委外業務資金規模在16.69萬億左右;而據信托、基金資管等口徑統計,目前通過委外渠道投向債券的規模約為2.01萬億元。
近日,多家私募人士透露,近期不少銀行屢屢登門造訪,意在加強與私募的合作,將龐大的資金委托其進行投資。
其實,早在前兩年,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一些較早涉足二級市場的銀行開始試水資金委托給私募進行投資,而近一年多以來,各類銀行紛紛進入,特別是以城商行為首的一些中小銀行,委托私募機構進行投資更成趨勢。
私募股權備受高凈值人群青睞
一個年輕的經濟體,高凈值人群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逐漸出現的。隨著新經濟和創業的興起、第一代企業家逐步交班給第二代,進而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年輕高凈值群體,高凈值群體呈現日益年輕化的趨勢。
調研數據顯示,60歲以上的高凈值人士占比僅 5.6%,而30歲以下的高凈值人士已占到 8%,45歲以下的高凈值人士占比超過 50%。中國富人們更顯得年富力強。
在金融監管趨嚴、政策引導資金“脫虛向實”的形勢下,高凈值人群的投資行為更為理性,對實業和金融的再投資意愿將與大勢保持密切相關。
在未來的資產配置計劃上,高凈值人士最青睞私募股權資產和海外資產,對股票類資產和固定收益類資產的需求在上升,對房地產類資產的態度從悲觀到中性。總體來說,普遍在增持金融資產,并向著兼顧跨區域、跨幣種、跨周期和跨類別的均衡資產配置方向發展。
私募已成支持實體經濟重要力量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0月底,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已經達到10.77萬億元,產品數量超過6萬只。今年以來,這組數據持續穩步提升。
經過多年迅猛發展,私募基金在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等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已經成為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力量。
“給力”實體經濟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張小艾表示,私募基金是重要的直接融資工具,擔負著將社會資金轉化為金融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的重擔。
“私募基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有利于產業結構優化和經濟轉型升級,提升資源整合和重組的效率。”張小艾說。
“服務實體經濟、專注中國市場、支持中國企業一直都是我們的目標。”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介紹,截至目前,公司將資金投入到醫療健康、消費服務、文化傳媒、高端制造、環保與新能源等領域的近100家實體企業中。
“好的私募股權基金管理機構,能夠為企業帶來發展所需的資金,更重要的是全方位服務企業的發展。”趙令歡說。
銀行為什么看上私募?
一、處理銀行手中巨額資產
是為了處理手中的巨額資產。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發布的《中國銀行(601988)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顯示,截至2015年底,共有42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有存續的理財產品,理財產品達60879只,理財資金賬面余額23.50萬億元,同比增長56.46%。
2015年全年,銀行業理財市場有465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發行理財產品186792只,累計募集資金158.41萬億元。
對于銀行來說,在理財端吸金容易,但吸收進來的資金需要尋找出口,巨量的資金找不到投向,委外便成為趨勢。
二、私募自身的優勢
1、私募基金的期限較長
私募封閉期限長,故運作期穩定,而對于大資金級別又容易在理財端吸金的銀行理財資金來說,長期限不是問題,因而很多銀行對于資金期限也開始變得久長。
一位私募機構負責人表示,目前對接的一些銀行資金期限在3年左右,同時對止損線并不十分嚴苛。
2、私募基金操作靈活
與公募基金十億百億的規模相比,規模較小的私募基金投資操作更為靈活,能及時跟進市場,根據市場變化趨勢快進快出,牛市可滿倉獲取全部收益,熊市可空倉規避系統風險,投資策略眾多。
而規模較大的公募基金在股市下跌時,由于倉位較高往往轉舵較難,轉變投資風格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因此業績表現往往大起大落。
3、私募越來越規范、安全
公募將收益放在第一位,私募更重視風險,私募的監管比信托有過之而無不及。信托有“一法三規”,私募基金有“一法六規”,特別是新規實施后私募大洗牌,行業運作更規范,信息披露更公開,私募產品也更具安全性!
4、私募追求絕對收益
與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費較少,主要依靠提取業績報酬生存,而超額業績必須在每次凈值創出新高后才可提取。
因此,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和投資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投資者賺到錢,私募才能賺到錢。所以私募基金的激勵機制更強,需要追求絕對的正收益。
除此之外,私募基金的門檻較高,只面向少數特定投資者進行募集,因此能夠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資服務產品,滿足客戶的特殊投資需求,對于銀行的大額資金來說,這是很大的優勢。
總之,一直以來,風險偏好較低的銀行、保險對委外資金都是謹慎謹慎再謹慎,很少與私募合作,而如今,如此追求安全感的銀行都已經進入私募了,可見私募經過不斷發展和成熟,已頗具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