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11.76萬億流動資金,乘著產業轉型升級的股權投資東風,2018又迎開門大吉的私募基金,可謂風頭正盛。
2月11日晚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公布了2018年1月份的私募基金備案登記數據。
小編梳理后發現,這份數據亮點頗多。首先是私募總規模繼續高歌猛進,達到11.76萬億元,其中1月份大幅增長6600億元,豪取近三年單月規模冠軍。已登記私募管理人為2.29萬家,已備案私募基金為6.91萬只。
私募基金管理規模迫近12萬億元,顯示出了當下市場和投資者對私募基金的高度認可。
其次,私募內部劇情反轉。1月其他類私募增長3500億元;證券私募結束規模縮水頹勢,1月大幅增長3200億元;但去年市場明星股權創投私募,1月規模則沒有變化。
對于2018年開門紅走勢,中國經濟傳媒協會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柴永強分析稱:2017年私募基金規模的大幅增長,主要由股權私募爆發式增長推動。進入2018年,這一現象有所改變,證券類私募大幅回暖,其他類私募也快速增長,這成為1月私募總規模大增的主要力量。
證券類私募大幅回暖得益于年初股市的大幅走牛,尤其是A股11連陽,賺錢效應凸顯,使得投資者信心倍增,一些準備投向股權和創投類私募的資金,也開始傾向于二級市場。
從多家私募產品認購火爆的一幕就可以看到,資金是最聰明的。
此外,在近期發行的私募基金中,有不少認購者是從樓市撤下來的投資者。經過近半年來樓市調控政策的狂轟濫炸,高凈值人士普遍將私募基金視為非常合適的替代選擇。
1、為什么從樓市轉向私募
過去很多年里,中國家庭的財富增值高度依賴房地產。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家庭的總資產中,房地產的占比長期徘徊在70%左右,這比美國的兩倍還多。”
這至少在兩個方面顯示中國家庭財富的脆弱性:
1、資產配置太單一,經不起風險動蕩;
2、房地產價值不容易變現,中國家庭財富“容易被鋼筋水泥凝固”。
然而,如今在國家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大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新房限售。
不久前,中信銀行開始對住房抵押貸款下手了,目前已暫停北京地區200萬元以上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
隨著美聯儲繼續加息,央行很可能跟隨加息,之后存量房貸也會受到影響。增量房貸將更少更貴,所以一貸難求會愈演愈烈。不排除在央行和銀監會的指導排查下, 越來越多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暫停房抵貸,那樣整個房地產市場就會大量失去流動性。
此外,在剛剛結束的二會上,更是再次強調要推進房地產稅立法。這就是徹底鎖死流動性的手段,限售之后炒房成本大增,不確定性更大。
在這樣的環境趨勢下,最終炒房團必然將徹底退場,房子就留下了居住屬性。
可是,如果不投資房地產,還有什么值得投資的“穩定選擇”呢?
確實,股票、期貨、貴金屬等等大類投資品,都不是“穩定選擇”,它們往往是行情突然好上一兩年,然后就會沉寂很長時間。
其實,很多年前,歐美國家的家庭投資也是被房地產主導,現今,則是私募基金持續興起,多元化的資產配置成為主流。
比如,美國家庭的資產結構中,保險、另類資產(比如不良資產投資)、金融衍生品往往成為“完善多元資產結構的側翼”,而私募基金則成為美國家庭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國最大的養老基金——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其投資回報水平長期處于全美領先水平,而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的資產配置當中,私募基金是絕對的主角。
美國第二大養老基金——加州教師退休基金,其投資回報率是美國養老基金中最高的,同時也是配置私募基金比例最高的。
加州的養老基金是加州居民的重要財富來源,其投資回報又主要源于私募基金,換句話說,是私募基金創造的絕對投資回報,使加州居民過上了最富裕的生活。
私募基金主要投資于絕對回報、實物資產、私人股權等資產類別,只有采取積極型投資,才能獲得有吸引力的風險調整后回報。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私募基金,其資金來源中,四分之一以上是養老基金。
2、看好中國私募市場潛力 全球資管巨頭紛紛“殺到”中國
面對越來越紅火的私募基金市場,在國家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形勢下,外資資管正在跑步進入中國市場。
近期,安中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成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PFM),同時,外資私募惠理投資、富敦投資分別發行并備案了首只投資A股市場的基金。
目前,已經有富達、瑞銀、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順縱橫、路博邁、安本、貝萊德、施羅德、安中等11家全球知名的外資機構先后拿到PFM牌照,他們的母公司總部分布在亞洲、北美洲、歐洲等,分別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美國、英國、瑞士、意大利、新加坡、香港等。
如果說2017年是外資私募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元年,那么2018年將是蓬勃發展的一年。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快,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也將越來越大。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未來前景可期,這些都是吸引全球資產管理公司進軍中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3、高凈值人群的構成及投資偏好
根據貝恩公司和招商銀行聯合發布《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個人可投資資產1000萬元以上的高凈值人群規模已達到158萬人,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達到165萬億人民幣。
而截至2017年底,中國高凈值人群數量達197萬人,并且因為受益于他們投資渠道的多樣性及合理的投資布局,財富增長幅度仍保持 21% 以上的年均復合增長率。
高凈值人群主要由過去的傳統制造企業主向高新企業的投資人、高管集中,特別是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異軍突起,呈現明顯的高速增長態勢。這也反映了趨勢投資對個人或家庭財富增長的深度關聯性。
他們的投資偏好由傳統的銀行理財、信托、資管,逐步開始追逐高回報的私募股權基金,特別是契約型私募基金逐年被這些高凈值人群看好。
4、私募基金替代房地產成為高凈值人群標配資產
目前,私募基金已經成為國內高凈值人群的標準配置。這背后反映出中國富裕階層的兩大觀念變化:
1、擺脫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尋求資產組合的多樣化;
2、尋求新的、可靠的主流投資選項。
普通投資者因為本金少,可供選擇的資產種類也是有限的,隨之眼界、視野受到很大局限,導致普通投資者更傾向選擇那些“公認最賺錢”的單一資產(比如房地產)。
但高凈值人士因為本金多,可供選擇的資產種類非常多,隨之眼界和視野也更寬廣,他們更傾向“精細化的資產配置”,并加大對新興金融資產(比如私募基金)的配置比例。
高凈值人士則頭腦比較靈活,當一項資產出現新的風險因素后,他們會適當調低對這項資產的配置比例,尋求別的更穩妥的投資機會,比如私募基金。
5、私募基金為何受國內高凈值人群青睞
一、私募基金操作靈活
與公募基金十億百億的規模相比,規模較小的私募基金投資操作更為靈活,能及時跟進市場,根據市場變化趨勢快進快出,投資策略眾多。
除此之外,私募基金的門檻較高,只面向少數特定投資者進行募集,因此能夠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投資服務產品,滿足客戶的特殊投資需求。
二、私募更規范更安全
公募將收益放在第一位,私募更重視風險,私募的監管比信托有過之而無不及。信托有“一法三規”,私募基金有“一法六規”,特別是新規實施后私募大洗牌,行業運作更規范,信息披露更公開,私募產品也更具安全性!
*契約型私募基金與合伙制、公司制私募基金比較圖
三、私募追求絕對收益
與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的固定管理費較少,主要依靠提取業績報酬生存,而超額業績必須在每次凈值創出新高后才可提取。
因此,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利益和投資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只有投資者賺到錢,私募才能賺到錢。所以私募基金的激勵機制更強,需要追求絕對的正收益。
最后說幾句:
私募基金爆發的背后,不僅僅是資產配置方式的轉變,更是經濟發展的剛需。在這樣的利好環境下,高凈值人士也紛紛嗅到了難得的投資機遇。
時代的變遷,經濟的轉型,資產配置的跨越,種種跡象和趨勢表明,未來十年將會是私募基金投資的十年,與時間做朋友,收獲的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的回報,還有那份執著而又年輕的財富夢想。